其实法国人对于闪电战的概念并不陌生,在两次大战之间,法国的部分将领和军官,比如戴高乐,实际上在二战开战之前就在鼓吹类似于闪电战的理论,而法国将领马利·尤金·德伯尼、查尔斯·莽宁等人,在一战期间就是小规模快速进攻的实践者。
然而有人了解并支持闪电战是一回事,能真正大规模地付诸实践又是另一回事。
戴高乐的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博得法军高层的好感。在戴高乐写的《走向职业军队》一书中,他表示大量的动员兵不能满足法国的需要,部队需要使用坦克和空中力量,并追求机械化,保有一支规模更小但是训练良好的常备军。
但是在当时,法军高层主要着眼于防御。在他们看来,戴高乐的理论不但本身太过激进,也并不真正符合防御法国的需要。在这样的观点影响下,法国的军队继续依赖着传统的步炮结合,希望以受到重武器支持的步兵作为主力,而空中力量和装甲部队都多多少少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地位——不是没有亮点,但还是作用有限。
以二战初期的标准来说,法国在开战之前装备了多款比较优秀的坦克,但是在当时的多数法军单位中,这些坦克并不能形成集中的力量,而是伴随以步兵为主体的单位,作为某种附属的“特殊武器”。只要法国人还不相信装甲部队能主导一场作战,法国人就搞不出真正的闪电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法国人在静态防御上的投入也不小。记得天天被我们黑的马奇诺防线吧?其实在本来的***中,马奇诺防线是要延伸到法国-比利时边境的,就是后来德国人突破的那个区域。但是光有防御工事,是无法真正赢得战争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部队,没有能用的预备队,没有可退守的二线,那任何被突破的缺口都会被进攻的敌军肆意扩大。
然而对于防御的重视已经占用了法国人的大量***,想要样样通就只能样样松。法国人选择了重视防御、维持大部队,因此其他方面就得削。然后这么做的后果,我们就都看到了。
法国在一战中,以防守挡住了德军的进攻,挺到了最后,赢得了胜利,所以二战爆发前,法军的理论思想是防守挺住,等待英军和大洋彼岸美国参战,凭借最后的实力取胜,所以修建了马奇诺防线,以为高枕无忧,结果吃尽苦头。
各个国家发展坦克的理念各不相同,坦克最早出现在一战,有的国家认可了它的火力,有的则看重防御,至于机动能力和相配套的战术跟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关,很多军事家对于发动机等所有机械的认知有可能和见过蒸汽轮机的农夫差不多,根本不可能想到闪电战之类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战时期法国军队的高级将领对闪电战的态度基本可以概括为:先是看不起,看得起后看不懂,看得懂之后就跟不上了。
1927年,英国在沙利斯贝瑞平原上组成一支“实验装甲部队”,这是全世界第一个专门用于实验闪击战的专门部队。法国与英国由于“诺曼征服”的历史恩怨,从来都互相瞧不起,如果不是在二战时期为了对付强大的纳粹,这两者是走不到一起的。
法国的高级将领一向对在英国的军事理论嗤之以鼻,而只有戴高乐将军对闪电战理论感兴趣,但是在二战前他只担任坦克第507团上校团长,第五军坦克部队指挥官,人微言轻,改变不了法国军队的建军思路。法国人也是有可以骄傲的资本。一战中的胜利令法军将领沉迷于依靠坚固防御阵地取胜的传统观念。法国陆军当时排名欧洲第一,其他国家的军人都一致推崇他们的军事理论。
法军在二战前拥有实践闪击战的基础,各种型号的坦克加在一起共约有3250辆坦克,而德国只有2439辆坦克。但是由于军事思想的落伍,导致法军并没有将其组成一个整体,形成规模效应。二战前,法国只有2个机械化师和一个正在编组的装甲师。法国的高级指挥官始终只是把坦克兵力划整为零地使用,对于把坦克组成装甲师的工作一直在拖延。他们在用一战的眼光看待坦克的作用,把塔克作为步兵的火力支援,而不是冲锋的主力,或是用来弥补骑兵机动性的不足,用做搜察部队使用,活生生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闪击战能够成功也离不开空军的掩护和支援。法国在欧洲范围内拥有1500多架飞机,其中700架战斗机,260架轰炸机,180架侦察机和400架对地攻击机。但是法国在军事预算的分配上,陆军具有支配地位。空军在二战前的投入就相对会减少,飞行员的训练时长较短和与陆军的地空战术配合的演练少,导致空军发挥不出在闪击战的优势。
闪击战在二战前是一种比较有风险的战术思想,孤军深入本来就是兵家大忌,结合当时的时空环境,法国人更愿意***取比较保守稳健的战术思想。闪击战本质上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而当时强大的法军不是以挑战者的姿态进行建军,放弃增量效果选择定量效果也就成为了法军高层的共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mdw.com/post/7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