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力马扎罗山是赤道唯一雪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及东非大裂谷以南约160公里,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分水岭,非洲最高的山脉,也是同时是火山和雪山。该山的主体沿东西向延伸将近80公里,主要由基博、马温西和希拉三个死火山构成,面积756平方公里,其中央火山锥呼鲁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点。
大约在两千五百万年之前,在地壳断裂造成东非大裂谷的时候,地壳的大幅度抬升和岩浆的猛烈涌动,在裂谷两岸形成一系列火山。
其中最高者就是乞力马扎罗山,大约形成于七十五万年之前。整个乞力马扎罗山山脉东西绵延80多公里,主要由马文济峰(Mawensi,5,149米(16,893英尺))、西拉峰(Shira,3,962米(12,999英尺))和基博峰(Kibo,5,892米(19,341英尺))三座山峰组成,其中马文济峰和基博峰最为著名。
基博峰的火山口在顶峰南侧,保存完好,直径2400米,深200余米,内有一个由火山灰形成的内锥。虽然基博峰还在休眠,其火山喷气孔还不时地释放出火山气体。科学家在2003年的一次考察证实火山熔岩距离顶峰的火山口地表只有400米深,尚没有爆发的迹象。
由于非洲的历史记录不清楚,历史上没有乞力马扎罗山火山爆发的记录,但根据研究,最近的一次大爆发可能在15万-20万年前。
乞力马扎罗山因为阻挡了印度洋上潮湿的季风,故水源充足。水流和气温条件相结合,使乞力马扎罗山从上到下形成几个迥然不同的山地垂直植被带。
4000米以上分别是高山寒漠带和积雪冰川带,以下大约每隔1000米分别是高山草甸带、温带森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根据气候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乞力马扎罗山基本气候,由山脚向上至山顶,分别是由热带雨林气候至冰原气候。风景包括赤道至两极的基本植被。因为位于赤道附近所以植被从热带雨林开始。气候分布属于非地带性分布。因此乞力马扎罗山多容易形成地形雨,给它带来丰富降水。在海拔1000米以下为热带雨林带,1000~2000米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000~3000米间为温带森林带,3000~4000米为高山草甸带,4000~5200米为高山寒漠带,5200米以上为积雪冰川带。
地形北高南低,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差异大,且有利于排灌;全年高温,降水量大;火山灰广布,土深肥沃;河流发育,水源便利。
南坡:地表植被破坏后,地表起伏,土质疏松,受强降水和流水侵蚀,表土大量流失。
北坡:地表植被破坏后,地表起伏,土质疏松,受风力侵蚀,表土大量流失,出现荒漠化。
乞力马扎罗山占据长***千米、宽 64千米的地域,山体如此之大以致能影 响到自身的气候(其他大山如阿拉斯加的麦金利山和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有类似情况)。
当饱含水汽的风从印 度洋吹来,遇到乞力马扎罗山就被迫抬 升,然后以雨或雪的形式降水。
增加雨量就意味着与乞力马扎罗山周围半荒漠 灌丛截然不同的植物可生长在山上。
山坡较低部位已被开垦种植诸如咖啡和玉 米等作物,而热带雨林的上界为2987 米。其上是草地,在4420米外草地被高 山地衣和苔藓取代。
在山脉的顶部是乞力马扎罗的永久冰川——这是极不寻常 的,因为该山位于赤道之南仅三度处一但近来有迹象表明这些冰川在后 退。山顶的降水量一年仅2毫米,不足 以与融化而失去的水量保持平衡。
有些科学家认为火山正在再次增温,加速了 融冰过程,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这是因为全球升温的结果。无论是什么引起 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现在比上个世 纪小是没有争议的,并预言如果这种情 况保持不变的话,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帽到2200年的时候将消失。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mdw.com/post/7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