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美食 > 正文

美食散文-美食散文集

本文目录一览:

舌尖上的美味土豆丝饼散文

土豆刮去皮擦成细丝,洗去土豆淀粉,泡水2分钟防止氧化发红;捞出放入青葱碎、细盐、生粉,搅拌均匀;下点油中火烧热,放入适量的土豆丝摊开。压扁煸煎至金黄微焦即可翻面。非常美味的舌尖美食“土豆丝饼”就这样完成。

甘肃人,洋芋蛋,一顿没有不叫饭。我是吃土豆长大的,出门打工这么多年,长时间不吃土豆还怪想它的。昨日在同事家吃饭,我亲自下厨给我自己炒了一盘土豆丝,解了解馋,怀念了一下以前。

单从此事来看就知道我的土豆饼多美味了吧 我的土豆饼味道美味,可是虽然美味,但是做法也极其简单。将一颗可爱的土豆斩头去尾变成了土豆丝,在将土豆丝泡在水里,过一会捞出,放入一个碗里。

美食散文-美食散文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仅是因为李先生一阵儿“剁剁剁剁”切土豆丝的绝佳刀工,男友力爆棚;也不仅是因为黄灿酥脆的土豆加上辣椒面的绝妙口感。要把散乱无章的土豆丝慢焙成饼,这是一道考耐心,验分寸的菜。

关于美食的散文

陕北靖边羊肉,是你从来未曾品尝过的美味。我吃惯了本地羊肉,习惯了羊肉肉烂汤鲜和带着膻腥味的口感,所以味蕾和嗅觉早已理所当然接受并享受着这种美食。

蒿子饭 日前,一位好友打电话,请我到他家吃蒿子饭,才想起又到了清明时节。老家是清江边的一个小山村,那地方山峦叠嶂,绵延无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不通公路,进山出山,只有几条蜿蜒曲折的山路。坡度较大。

美食散文-美食散文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北方乡下的一句俗语。北平城里的人不说这句话。因为北平人过去不说饺子,都说“煮饽饽”,这也许是满洲语。我到了十四岁才知道煮饽饽就是饺子。

舞钢的风味饮食还有很多,我亦无法一一表述于此。比如:寺坡的地锅鱼大灶台,尚店的牛肉馆,天天粥棚,一点香火锅等,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仍是我们工作之余休闲,尽享美食的绝好场所。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

1、乡下米粉以草根平民的形象,生活在平民当中,成为他们平常生活的一种美食。 八年前我写过一篇《兴化米粉》,文中介绍了它的来历,现在再概述一下:北宋时,祖籍广东的兴化军主簿黎畛协助钱四娘修筑木兰陂。

美食散文-美食散文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如今蒿子饭作为保健食品再现人们的餐桌,每到春天就有不少农人***些蒿子在小街上的叫卖,也有做好了的蒿子饭作为地方风味出售。在乡下开的农家乐也可吃上蒿子饭。

3、在几十年前,一位同事曾以《香喷喷的拨刀面》为题写过散文,发表于本地报刊上,家乡的美食也因此闻名。 拨面条可是一种美食。小时候,吃顿拨面条是一个梦。因为那时候每口人一年也就分十来斤荞麦,平日里不来客人谁家也舍不得吃。

4、思念着家中热气腾腾的酥锅,我的心就像嘴里的馒头一样酸,两行泪也不知何时潸潸地流下来。唉!一年多没有再品尝家里的酥锅了,整日忙忙碌碌的父母,还记得吗?酥锅是我的家乡博山的名菜,一般春节前后食用。

散文大家汪曾祺关于美食散文

汪曾祺关于美食经典散文:手把肉 蒙古人从小吃惯羊肉,几天吃不上羊肉就会想得慌。蒙古族舞蹈家斯琴高娃(蒙古族女的叫斯琴高娃的很多,跟那仁花一样的普遍)到北京来,带着她的女儿。她的女儿对北京的饭菜吃不惯。

汪曾祺美食散文如下:汪曾祺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他的美食散文也成为了文学中的经典。他的散文中不仅介绍了各种地方美食的风味和特色,还通过描写自己对美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汪曾祺关于美食经典散文推荐:豆汁儿 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小时看京剧《豆汁记》(即《鸿鸾禧》,又名《金玉奴》,一名《棒打薄情郎》),不知豆汁为何物,以为即是豆腐浆。

汪曾祺,(1920—19***),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他以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乡土散文:滚煎饼

1、最辛苦的最后一道工序来了——滚煎饼。这可是个技术活,一米见方圆圆的鏊子,烧的是材禾,火候最重要,太热煎饼会糊,凉了会不熟。

2、母亲就用滚煎饼,完成那一张张拖着梦想的煎饼。有了滚煎饼的诞生,母亲就少了石磨的辛苦,多了用手的煎熬。

3、进城多年,每当在街里看到摊儿上卖的煎饼果子,总能牵动我思乡的心绪,想起老家的小鏊煎饼大鏊煎饼。过年我去娘那里,看到山里的亲戚,给她捎来一些,自个总能解解馋。

4、我从小爱吃母亲摊的玉米煎饼,刚摊下来的煎饼薄薄的,软软的,叠起来,卷上一棵嫩葱,再抹上一点甜酱,吃起来,那滋味甭提有多棒了!家乡有句俗语就葱蘸酱,撑得上不去炕,说的就是吃煎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