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美食 > 正文

汉代美食,汉代美食有哪些

  1. 汉代的宫廷饮食有什么特点?
  2. 如何向汉朝皇帝介绍现代美食?
  3. 历史上有哪些关于美食的梗?

汉代的宫廷饮食有什么特点?

历代宫廷都有一套严格的礼仪程序来彰显***威仪,尤其在秦汉时期,周礼的影响仍波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宫廷皇室的一些正式场合就体现的尤为突出。因此,汉代宫廷在祭祀、筵席、节庆等诸多活动中都透着一个“礼”字,这既是礼仪所致、亦为等级所致。在一些盛大、或重要宴会中,通常会伴有各种礼乐、甚至专门彩排的歌舞助兴。就日常生活饮食而言,通常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每天的第一餐叫朝食,又叫饔(yōng)。古人将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这个时刻叫食时,约现在的九点左右。第二餐叫餔(bū)食,又叫飧(sūn),一般是申时即下午四点左右吃饭,睡前就把食物基本消化完,有利于身体健康。《说文解字》载“饔,孰(熟)食也”,也就是早饭要现做现吃;“飧,食之余也”,就是把早上剩下的饭热一热吃。一些王公贵族也有在午时加一餐,但不属于正餐,大多以甜点类或瓜果为主。

春秋至秦汉时期还没有凳子靠椅之类,因此当时的“坐”看上去更像今天的“跪”,是“席地而坐”。席和筵本是同义,区别在于筵比席长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才是供人坐的。因此古人睡觉不能在席子上面,正所谓“寝不安席”。竹席最初叫箦(zé),这在当时是十分贵重的陈设。

汉代美食,汉代美食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时的王公贵族每逢到场在筵上还要再铺一张席,谓之重席。如: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之席两重,席的花纹也有差别,以显示等级差异。而席平时是卷起来的,为了防止卷起,等到客人用时才在四角压上“席镇”。(上图)

尽管筷箸早在殷商时期已经出现,但在秦汉时期廷宴席时仍以手和匕为主。这里的“匕”(上图)在古代是指勺或汤匙而非我们今天所说的匕首。汉景帝为试探周亚夫,特意没有安排匕给周,周亚夫桀骜不驯和耿直的个性竟因此不满,结果遭到罢免。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段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时期,皇权高度集中。皇帝为了体现自己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制定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宫廷制度,宫廷中的饮膳制度便是其中之一。御膳的备办、传膳、进膳、用膳和赐食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不可侵犯,体现了皇帝神圣的饮膳之制不可僭越。

汉代美食,汉代美食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代宫廷里的饮食内容,如今通过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能够略知一二,下面给大家分别介绍汉代宫廷主副食的特点。

在主食方面,汉宫中的主食为各种粮食,其中以麦的地位最高。此后面食的品种渐渐增多,大体上可以分为汤饼、蒸饼和胡饼三大类。其中,“汤饼”是煮饼、水溲饼、水引饼的统称。水引饼是我国面条迄今为止所见的最早的文献称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面条”记录。蒸饼是将面粉加水调匀,然后发酵,做成饼状蒸熟而成。胡饼是用炉子焙烤而成,与今日流行于新疆等西北地区的馕饼类似。

在副食方面,当时宫中多珍奇之食。如今有记载的汉代宫廷美食有“猩猩之唇”、“獾獾之炙”(烧烤而成的獾肉)、“隽燕之翠”(燕尾肉)、“旄象之约”(旄牛之尾和象鼻肉)。还有一道美食叫“五侯鲭”,成了后世美食的一个代名词。

汉代美食,汉代美食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宫廷中的水果种类也很齐全。汉武帝曾经专门在南越地区兴建扶荔宫,种植香蕉、龙眼、荔枝和橄榄等热带和亚热带水果,每年定期进贡长安。张骞通西域后,引进了葡萄、石榴、胡桃等域外水果品种,进一步丰富了汉代宫廷饮食。

汉代皇族拥有庞大的食宫队伍。少府系统中的太官、汤官、导官、庖人分别负责皇帝日常的饮食生活中从择米到烹饪的各个方面。

汉代宫廷宴会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参加宴会者“以舞相属”的习俗以及“男女大防”的松懈

以舞相属

汉代一种交谊舞,宴会中一般是主人先舞,客人再舞为报。这种交际舞有严格的礼仪规矩,姿态仪容都有讲究,违反了规矩就是失礼。

“男女大防”的松懈,在汉代女性可以在公开场合与男性一同宴饮。西汉初年,志得意满的汉高祖刘邦回到家乡沛县,当地女子与男子一起在皇帝摆下的酒席上醺醺然

汉代的主食仍以五谷为主,但其中又以麦的地位最高,成为宫廷饮食的主食

汉代宫廷饮食中的另一个特点是豆制品日益丰富多彩,到了汉代,由于石磨的普及,人们开始将大豆做成了豆腐、豆腐等副食

如何向汉朝皇帝介绍现代美食?

古汉语发展到今天,听说早已面目全非,我们今天说的话对汉朝人来说无异于外邦人的话,听说今天的客家话最接近古汉语,而客家话,我们真的听不懂。

现代美食很多,如何向汉朝皇帝介绍现代美食?我想最好的应该还是以文字的形式上奏,因为虽然我们现在用的是简体字,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懂繁体字的,所以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上奏较好!

历史上有哪些关于美食的梗?

宫保鸡丁 

清朝山东巡抚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好辣。他命家厨将“酱爆鸡丁”改良为辣炒,开创了一到以鸡丁、红辣椒和花生米爆炒而成的佳肴,这本是丁家的私房菜,后人尽皆知。丁宝桢为官刚正不阿,死后追赠“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为纪念丁宝桢,所以这道菜命名为“宫保鸡丁”。

说法一

  宫保鸡丁是由清朝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桢所创,他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尤其喜欢吃辣。他在山东为官时,命家厨改良鲁菜“酱爆鸡丁”为辣炒,后来在四川总督任上的时候,他将此菜推广开来,创制了一道将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下锅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这道菜本来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后来尽人皆知,成为了人们熟知的宫保鸡丁。

  所谓“宫保”,其实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丁宝桢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太子太保”。如上文所说,“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于是,为了纪念丁宝桢,他发明的这道菜由此得名“宫保鸡丁”。由于这道菜流传太广,在各地有很多不同的做法,甚至还出现了将鸡丁演变为肉丁的“宫保肉丁”。宫保鸡丁传到西方后,西方人还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了一些改良,使之成为了符合西方口味的“西式宫保鸡丁”。

说法二

  一天,丁宝桢去山东济南大明湖微服私访,近中午,已觉腹饥,突然闻到一股子香味从附近农家院中飘出,于是信步走进院中。只见一中年汉子正在灶房内炒菜。喜爱烹调的丁宫保连忙走上前问汉子炒的是何菜,汉子答道:“爆炒鸡丁”。汉子热情地让丁宝桢品尝一下,丁宝桢毫不客气地尝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连忙又问道:“既为鸡丁,为何却这般鲜嫩?”汉子答道:“此乃取当地笨***脯肉切丁,而外薄裹淀粉糊(即是水淀粉),以利于快熟且可防味泄,再配以花生、胡椒,加上白糖、盐、酱油、南酒、葱、姜、蒜等调料,经旺火爆炒而成。成品色泽红亮,鸡丁细嫩,花生米酥脆,咸鲜香辣,佐酒下饭均宜。”丁宝桢抚须点头,找出盘中一花生入口里,细细咂摸,果真是别有滋味。这道菜令丁宝桢回味悠长,走时百般不舍,他记准了地方,回府不久就遣人重金把汉子聘为家厨。每每远客到,必用此道菜为压轴菜招待客人,百吃不厌世称美味。后来,丁宝桢奉调任四川总督,临行征求汉子意见,汉子感其恩重,遂携家眷一起随丁宝桢进川,进而把爆炒鸡丁带到了四川,他的后人通过把胡椒换成辣椒,做出了川味的宫保鸡丁。丁宝桢去世后不久,宫保鸡丁就被四川当地官员作为贡菜献给皇帝,发展成为御用的名菜之一。

biangbiang面 是传统陕西裤带面

因为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是陕西关中特色传统风味面食。

民间传说Biang字为一无名秀才所造,当时一位贫困潦倒的秀才赶往咸阳

路过一家面馆时,饥肠辘辘,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不觉踱将进去,只见红黄绿白、色香俱全的裤带宽面条,煞是馋人。

秀才要了一碗裤带面,一阵狼吞虎咽,直吃得酣畅淋漓,到结账时一摸兜,囊中早已空空如洗,无以付账,只好求店家以书代之。

按照店家所言“Biang Biang面”的字音,秀才触景生情,感怀伤时,略加思索,笔走龙蛇,一边写一边歌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

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从此,“Biang Biang面”名遍关中。

喜欢的记得给我点个赞,关注我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