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酒店资讯 > 正文

舌尖上的东京,舌尖上的东京原名

  1.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说日本人吃饭的特点是不走菜,你对日本人吃饭有何评论?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说日本吃饭的特点是不走菜,你对日本人吃饭有何评论?

如果东北三省、大山东、大西北的菜量来衡量,中国其他地区以及日韩东南亚国家,都只能是“不走菜”!

记得看过一个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日本的将军(最高掌权者)开创江户时代的德川家康,即使在统一战国乱世后吃的也还是很节俭,连鱼都很少吃,每天就吃些腌萝卜就米饭。有天他在家里遛弯,看到几个侍女在抱怨,便过去看究竟。 侍女们说:“现在的伙食实在是太不象话了,小菜就是腌萝卜!”素以待人温和著称的德川家康微笑着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爱吃,那就不要吃了。” 从此以后,侍女们作为小菜的腌萝卜就被撤销了,侍女们只能干吃白米饭。

连堂堂将军家的侍女,吃饭也就配个腌萝卜,可想而知广大的农民都吃什么了。实际上在黑泽明的电影《七武士》里面,连当时的统治阶级-武士们也不是天天有白米饭吃的,所以农民才能用每天供应白米饭的代价聘请到了七位武士,日本的物资匮乏,就可见一斑了。

舌尖上的东京,舌尖上的东京原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另外据说德川幕府二代将军秀忠每天晚上的宵夜竟然只是腌萝卜和一两条喜得可怜的小鱼,就知道这个国家曾经是多么贫穷了。事实上日本不少美食都是通过僧侣的交流从中国传过去的,在豆腐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是只有***和高级僧侣才能享用的美味,惊讶吧?

说到日本的美食,不能不提其中的代表“怀石料理”,怀石来自于禅道;为了在长久听禅中***饥饿,肚子抱烧得热热的石头一块,这样减少空腹的饥饿感,称为“怀石”;后来就有了给听禅僧人的茶点,再后来有了最负盛名的怀石料理。这里面琢磨一下很有意思,美食在开始是与***饥饿相关。

而怀石料理既然来自于禅道,就和日本传统文化中的“节食”、“物哀”文化结合在一起,***用尽可能少而精致的料理,去呈现美食中的禅意趣味。

舌尖上的东京,舌尖上的东京原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怀石料理的“不以香气诱人,更以神思为境”,更加体现了日本料理的美轮美奂。不少日本人认为,要品尝真正的日本传统美味,只有到京都的老店内,一边观赏美丽的庭院,一边饮茶,享用怀石料理,才称得上地道。

所以日本美食的最高境界,其实和中国美食的最高境界有所不同,中华美食,追求的是色香味俱全,重在味觉的享受;而日本美食,追求的是禅意、意趣,重在视觉的享受,不免就忽略了菜量。

对于吃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首先,吃饭重在吃,充饥,注重的当然是好吃,美味,色香味俱佳最好,再讲究营养丰富更好!但吃饭也分不同场合,讲究一些礼仪,在中国,吃饭也是一种交往的手段,通常叫饭局,其目的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吃!具体说到曰本吃饭,我觉得也不过是习惯不同而已,日本是海岛,当然吃的大都依赖于此,有所限制,生食多些!另一方面,日本***匮乏,讲求节约和精致,而我中华地大物博,文明古国,历史以来就受别国效仿,中国饮食文化洲远流长,非其它国所能比的!

舌尖上的东京,舌尖上的东京原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走菜,我们老家对走菜的意思理解就是“上菜”,这个上菜不是一下子上完,而是要上好多次,在这期间有吃空的盘子拿下去。

在东北现在请客吃饭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菜肴要多,菜少了觉得待客之道不够周全等。

我吃的日料,大概几种,在欧洲吃的日料很多是中国开的铁板自助,日本人开的寿司店我觉得,有“走菜”,首先寿司的顺序很讲究,还算丰盛,就是量少,口味清淡。吃日本的套餐类的也是有顺序的,但是一般主菜也就两三道。在国内吃的日料讲究也很多,菜品也很丰富,步骤,顺序比较繁琐。

很多我国的传统文化传到日本,日本根据当地的特点,加上对我中华文化的尊重,把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变成了一种很高大上的习俗。在日本流行的他们承认来自中国的文化,他们都有种越传越“像样”的感觉。 日本吃东西精致,量小,但不是节俭。我吃过的日料,很多东西比如鱼他们对于鱼头,鱼肚都不怎么吃,甚至直接扔掉。

所谓不“走菜”,是饮食习惯差异,量大,菜品丰盛在日本吃好,吃美的概念里不是什么重点,新鲜,应时,应景,“秀色可餐”对于他们更重要。我们和日本冷热食习惯不同,日本很多主菜也是冷菜,(我国传统冷菜做主菜太少了)。

走菜的概念不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