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要说清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的好在哪里,那就要从作者创作背景及其他所描写的景物及人物说起。
首先,该名句出自于唐代现实主义诗圣杜浦的《蜀相》。那么诗人为啥会对诸葛亮的祠堂有如此感慨呢?要说到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慨,就要从作者的身世说起。
写作背景:“《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是杜甫初到成都时作。当时,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或许就是诗人的晚期杰作。在那个时候,诗人已经饱嚐了当时的社会风霜。满腹的经纶才华,报效国家抱负屡遭打击,报国无门的感叹。
其次,该作品所描写的景色与人物。大家也是一定知道,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辅佐二代君主,六出祁山原本是可以完成辅佐君主平定天下的。然而,在当时的形势下,或许还没有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状态。结果在诸葛亮准备第七次出祁山的时候,不幸病死,最终没有完成刘备托孤给诸葛亮的蜀汉大业。由此,诗人心情与他所阐述的人物对象产生了天时、地利、人和复杂的共鸣,英雄相惜。
其次,分析诗人的作品中,也是反映了这种复杂且五味杂陈的心理表述。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繁华似锦的古成都,而诸葛亮的祠堂在哪呢?他祠堂却是在城外的荒草地上,感叹人世的悲凉。
额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看上去也是在写景。但是诗中的“空好音”却是恰到其份的反映了作者的空有悲叹的复杂心理。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人主要是对他心目中的“英雄”感叹。从而也是对自己的报过无门的悲叹。
这两句诗是描写诸葛亮的。
全诗如下: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诗之所以能如此脍炙人口,是因为它们能引起人的共鸣!这是为诸葛亮发出的哀歌,也写尽了中华民族多少英雄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诸葛亮一生隆中对定三分天下之策,辅佐先主,后主两朝!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终因劳累过度,病死军中,留下前后出师表,成为至情之文!
他表达了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肯定,也表达了对诸葛亮倾尽一生壮志未酬的遗憾!
这是杜甫的七律蜀相里面的最后两句。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让人读来感慨万千,极易产生共鸣。这两句之所以好主要是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具有历史空间感。三国时期的***一下到后来人到今天的自己,一下打开了历史空间。
二是做到了虚实结合第1句写历史的***,是想象到的,虚拟的。第2句,泪满襟,写到了自己的感慨,是实的。
三是鲜明的对比感。身先死死泪满襟,场面历历在目,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冲击着人的视觉和心灵。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mdw.com/post/57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