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酒店资讯 > 正文

西三旗上奥世纪中心,北京上奥世纪中心

  1. 清朝时期的八旗制度是怎样的?

清朝时期的八旗制度是怎样的?

满清的八旗制度非常特殊,是他们专有的一种制度,而且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改变。

编制制度

八旗制度最早由每户出壮丁实行“三丁抽一”,组成军队。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把300人编为一牛录(牛录原是满族***的一个小集体,开始只有10人),每牛录设额真(管理者)一人;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旗),设固山额真一人;固山额真下设左、右梅勒额真作为副手。每固山设旗一面。

西三旗上奥世纪中心,北京上奥世纪中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编制最早只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努尔哈赤兼并了海西女真,才正式建立八旗,即正红、正黄、正蓝、正白、镶红(镶白边)、镶黄、镶蓝、镶白(以上三色镶红边)。

后来,皇太极征服察哈尔、喀喇沁蒙古后,增设蒙古八旗;征服辽河流域后,又增设汉军八旗。当时八旗的兵力分别为:满洲八旗9.3万人;蒙古八旗2.36万人;汉军八旗3.2万人。

建立初期

西三旗上奥世纪中心,北京上奥世纪中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八旗制度是满族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并不只是一种军制。在其建立初期,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是一种兵农结合、耕战结合的组织,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有点类似于我们早期的屯田制度。随着满清的不断扩张,八旗制度开始主要向军事方面发展

入关之后

清军入关后,八旗制度的生产方面意义日趋缩小,另两方面的职能继续存在。从顺治时期开始,清朝对八旗制度重新定制,官员职称一律改用汉语,固山额真改称都统,梅勒额真为副都统,甲喇额真改称参领,牛录额真改称佐领。后来,从八旗中也编制出了新的军种。例如:

西三旗上奥世纪中心,北京上奥世纪中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亲军营,归侍卫处管理的禁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其任务是配合侍卫保卫皇帝、护卫皇宫;骁骑营,也就是骑兵营;前锋营,是八旗的精锐,在皇帝出巡驻止时,担任***警卫;护军营是皇帝的禁卫军,平时守卫宫殿门户,皇帝出巡时,任御营警卫,他们的长官就是有名的“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俗称步军统领或九门提督);还有火器营和健锐营;到了清朝的中后期还有神机营。

看惯了中国学者对清朝八旗制度的评价,我们来看看西方学者对八旗制度的评价。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唯一一个跨越封建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朝代,所以中西方学者对清朝的研究极为感兴趣。

西方新汉学开辟的历史战场也是以清朝历史作为突破口,也就是现在小有名气的“新清史”。

下面是美国历史教授盖博坚、欧立德、罗友枝的观点,代表着欧美学者最为主流的观点。

满洲人能够征服那些本民族以外的人,或至少凭借他们的军事力量也就是八旗兵与被征服者之间的隔离

社会在近代早期,世袭的军事等级制度并非不同寻常,清朝八旗的独一无二在于八旗士兵对清朝统治者的那种绝对忠诚。

世界许多地区的部队不同,在八旗中服役的士兵从未背叛创造他们的朝廷,他们也从未利用满足生计的***去对抗朝廷的权威,研究清朝的成功必须首先从解释八旗的团结与忠诚开始。

这里提出两种观点。

八旗制度是清***最基础的制度,所谓八旗,按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一个体制,旗人就是体制内人,大概就比较好理解了,咱们下面就简单说一下这个体制。

八旗制度是满人在关外的兵民一体的管理制度,脱胎于女***早期的猛安谋克制度。分为佐领、参领和都统***,佐领在满语里叫牛录,是最为基层的组织,相当于军队的连,因为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管理民事的机关,所以又类似于地方上的县、街道。随着满人的势力越来越壮大,旗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先是四旗变成八旗,之后又增添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到顺治的时候,形成了二十四个旗。

只要进入了八旗的人,就相当于进入了体制内,国家会给每一户家庭中的一位男丁按上一代的职务安排工作,婚丧嫁娶都有补贴,每个有职务的人,每月的饷银及俸米足够养活一家人。没有分配工作的人,还可以参加科举,一种是普通科举,但因为是旗人,名额比较多,录取就相对容易一些,另一种是只对旗人开放的科举,翻译科举,只要考的是满语、蒙语等少数民族语言。

八旗当中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分别,就是内务府和外八旗。内务府是上三旗,也就是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的包衣,因为上三旗是皇帝亲自统领,所以就把这些人统一安排了一个单位叫内务府,专门管理***一切生活问题。由于下五旗的包衣都分给了各王府,并不成体系,所以没有内务府这么成规模的单位。外八旗就是八旗里面非包衣的旗人,又叫正身旗人,也就和内务府旗人有了分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