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介绍中国美食的电视纪录片,全片分成八集,涵盖了中国各地的餐饮文化和美食。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美食,供参考:
1. 麻婆豆腐:四川传统美食,豆腐和肉末烧制而成,口感麻辣浓郁。
2. 烤全羊:新疆传统美食,将整只羊烤成黄金色,外焦里嫩,肉质鲜美。
3. 松花蛋:长沙传统美食,是咸蛋的一种,口感鲜美,色泽金黄。
第1集 自然的馈赠
浙江遂昌 腌笃鲜
云南诺邓 血肠、诺邓火腿
湖北嘉鱼 藕夹、莲藕炖排骨
吉林查干湖 鱼头泡饼、垮炖杂鱼
南海 香煎马鲛鱼
第2集 主食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昨日刚刚开播,那么壹周君就顺应热度来讲讲第一期所介绍的神奇的河南穿山灶中缔造出的美食。
舌尖三第一期讲述的是陕州的土灶,极具盛名的十碗席正是出自当地这神奇的土灶台。陕州座落于河南省,是三门峡市的的一个区。当地办婚宴,接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味就是用穿山灶所做出的十碗席。
舌尖三中,当地居民便用穿山灶做起了扣碗条子肉、糥米饭,红油豆腐、小酥肉、杂烩菜、清炖三珍、高汤海带。可能大家要疑惑了,明明是十大碗,这才七道菜肴,其实所谓十大碗是指最终呈现在饭桌上共有十大盘菜品。除去上述七道菜,再配上三个凉菜,刚好便凑齐了传闻中的十大碗。
陕州的十碗席已经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了,是陕州当地名副其实的珍品名吃。当地的人们习惯用穿山灶选取家猪肉、萝卜以及田野菜等普通的食材制作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长此以往下去形成了“十碗水席”的传统名吃。据说当年慈禧曾路过陕州地区,当地官员便安排大厨用十碗水席进献,慈禧品尝之后十分高兴,还给予了“十碗水席,十全十美”的评价。
多个灶台同时烹饪出多道菜肴,精巧绝伦的灶台结构更是极大限度上利用了热能,可谓是毫不逊色于我们现在用的电饭煲等厨房电器,穿山土灶完全可以当作当地人民智慧结晶的典型代表。
多口灶台同时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菜肴,不同的制作手法在穿山灶上各显神通。煎炒烹炸烧,做出的菜肴甜而不腻,香而不干,大部分菜肴具有清爽利口,香味浓郁的特点。菜品的花样也极为丰富,有丝有块有条有丁,他们同时在穿山灶中演绎出当地人民的舌尖文化。
中国的传统美食,列举些熟悉的,馒头、糖葫芦、艾饺、汤圆等,现在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早餐或零嘴儿里;又如艾饺、粽子类的,作为特定传统佳节美食,亦具有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但光说文化历史显得太高大上,不少满载着传统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就已濒临失传,实在令人扼腕叹息。而回过头看我们大天朝的传统美食,它们却早已融入到了各地百姓的风俗日常当中,因此少有失传,有些地区更是以美食闻名,如兰州拉面;或以美食特色著称,如北京豆汁儿。尤其后者,甚至已闻名到了海外。不可否认,这些美食总是蕴含有当地的文化与特质,这是它们本身所带来的传承,但更重要的是,好吃,所以仍流行。
诗词到如今还有人追捧而作,因为它有味道,美食亦如是。早餐来份馒头或包子加豆浆,瞬间便是满满的幸福感,一早上便带来的好心情,谁不喜欢?可是对应的,既然有因为好吃所以才普及的,自然也有因为不好吃所以遭历史淘汰的,不过此处的淘汰,也包括地域喜好和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如北京的豆汁儿,一般就不会出现在南方的幸福感里;但北京烤鸭却遍布全国、全世界,享誉盛名。这说明传统美食并非***都可以接受,但只要有小部分人接受,它就会一直流传下去,这和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致的。
我们现在提倡美食创新,要结合时代和科技,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到更加美味和出色,延续中国美食的生命力。如冰淇淋饺子、黄酒棒冰等等,都别具一格而不失其艺。另外从历史角度看,上下五千年的酝酿,其厚度和广度绝对是当今世界绝大数国家难以匹敌的。所以对于中国的传统美食,我们不仅要延续老祖宗的根,还要发扬到四海八荒,作为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征服世界的胃呢。
Cola
传统美食背靠的是悠久的历史,钱汤圆迄今已有百年历史,是西南地区屈指可数的土家传统富硒小吃。并且先后被国家旅游总局、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授予“中国金牌旅游小吃”,“湖北省健康餐厅”,“恩施州十大特色小吃”,“利川招牌小吃”等荣誉。成为引领中国传统特色小吃的一面旗帜。在疫情对餐饮业的巨大冲击下,只有这样资历深,历史久的传统美食站稳了脚跟,在钱汤圆人心中一直有一种情怀,一个梦想。中华饮食不应该只一日三餐,解渴充饥的表达。以食表意, 以物传情才是中华饮食应该蕴含的意义。它将饮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寓意完美结合,让大家品一口人间的人情味,这正是传统美食所需要蕴含的东西。
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到治国之道,小到人际往来,举凡哲学、政治学、***学、军事学、医学以至艺术理论、文学批评,无不向饮食学、烹饪学认同,从那里借用概念、词汇,甚至获得灵感。古人云:“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天”者,至高之尊称,也就是说“悠悠万事,惟此为大”。这是传统政治哲学精粹之所在。
儒家认为民食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孟子的“仁政”理想在于让人们吃饱穿暖,以尽“仰事俯畜”之责(也就是上可以侍奉父母,向父母尽孝;下可以养活妻儿),甚至儒者所梦想的“大同”社会的标志也不过是使普天下之人“皆有所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mdw.com/post/47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