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欢迎您从银川自驾到天水和宝鸡来!
天水不太熟,只是去过麦积山~感觉非常棒!我老家是宝鸡的,就给您推荐几个宝鸡的旅游景点吧!
1.青铜器博物馆~免费参观,记得带上身份证。宝鸡被称为“青铜器之乡”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古代青铜器的知识,而且旁边就是「陈仓老街」有美食,可以转一转。附近还有横跨渭河的「廊桥」站在廊桥上感受一下有别于城市喧嚣的片刻宁静!
2.金台观~张三丰修炼的地方,有古树,有铁塔,现在扩建了以后内容更加丰富了。逛完金台观直接上塬,去「西府老街」有小吃、有戏台、有茶馆。
3.法门寺~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境内,以供奉佛祖释迦摩尼的指骨舍利而闻名于世。法门寺现在修建的非常雄伟,值得一去!
至于宝鸡其它的景点,建议您根据自身的喜好去甄选,宝鸡的许多自然风光很值得感受一下……
感谢“边走边玩边吃”邀请。五一节的时间不多啊,满打满算也就是4天而已,走太远明显不现实,要不然就去火石寨、六盘山、崆峒山看看吧,参考线路如下:
银川——吴忠——三营镇——须弥山石窟——火石寨——西吉——泾源——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平凉——固原——吴忠——银川,全程不到1000公里。
参考行程:
4月30日下午,银川出发至三营镇,约350公里,下高速后在三营镇住宿。
5月1日早上早点出发至火石寨,途中经过须弥山石窟,不用进去玩,可以就在路边看看,石窟在公路上就可以看见,游览完火石寨,经西吉县城至泾源县住宿,从三营镇经须弥山石窟、火石寨、西吉至泾源约200公里,其中西吉至泾源的高速公路约150公里,大约需要两个小时。
5月2日,去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泾源至六盘山单程大约25公里,但是游览需要一天时间,下山后前往平凉,住崆峒镇,六盘山至崆峒镇不走高速大约只有50公里,走高速大约70公里,两条路时间差不多。
5月3日,游览崆峒山,下山之后至固原住宿,崆峒山至固原大约80公里。5月4日,早上逛逛固原博物馆,中午出发返程,下午可以抵达银川,固原至银川大约340公里。
谢谢邀请。五一出游,4天多时间。推荐两条不算太远的线路。一条往南:银川——中卫(2晚)——天水(2晚)——银川。
中卫有一整天时间可以玩沙坡头。
第三天前往天水,傍晚逛逛伏羲庙。第四天上午游览麦积山石窟,下午前往仙人崖。第五天回程银川。
第二条线路往东:银川——靖边县(2晚)——延安(2晚)——银川。
第一天到达靖边县,住县城。第二天游览靖边县波浪谷景区。清晨早些出发。波浪谷是亿万年形成的丹霞地质地貌。目前A区和B区施工不让游客进入。C区水上丹霞还有4号区和5号区可以正常游玩。 波浪谷目前还是免费景区。停车有10元费用。
第三天靖边县前往延安,住延安市。下午可以瞻仰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山等。第四天游览甘泉雨岔大峡谷,路线参考:延安—甘泉雨岔大峡谷—途经永宁山革命旧址—志丹县—延安。甘泉雨岔大峡谷属于丹霞地貌峡谷群落。门票收费50,实际还在开发阶段。目前只开放了几个景点供游览,龙巴沟,桦树沟,牡丹沟,一线天等。
第五天延安返程银川。
感谢邀请!
银川是个好地方,周边景点很多。现根据你给出的4天半时间,作出旅游规划,希望你满意:
经满城北街,镇芦路,镇苏路。41公里,住宿:森林周边
游玩景点:西部***城
游玩景点: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苏峪沟。身临奇景5D动感立体电视院看一场电影。
住宿:民俗庄园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滚钟山风景区
游玩景点:滚钟山风景区
住宿:滚钟山
感谢邀请,你4.30下午从银川出发,4号回银川,一共就是4天半时间,推荐给你一条环形路线:
4.30号
下午银川到延安,400公里,高速费大约150元,晚上住延安。
5.1号
在延安可以选择游玩黄帝陵、宝塔山、南泥湾等,下午从延安去西安,300公里,高速费大约130,西安酒店要提前预定,***期人很多。
5.2号
在西安游玩,西安可玩的地方太多,时间有限你只能有所取舍,兵马俑、华清宫、大唐芙蓉园、大雁塔、西安城墙、网红打卡地永兴坊等等,在这里建议你一下:兵马俑最好下午去,上午会很堵很堵,特别是下了高速那一段路超级堵,下午基本都往外走的时候进去会堵的差一点。
5.3号
西安去天水麦积山石窟,全程300公里,高速费大约180元,到了以后逛完麦积山去兰州住,360公里,高速费大约120元。晚上在兰州逛一下小吃街夜市。
5.4号
兰州到中卫沙坡头,300公里,高速费大约80,这一天早起一点,到了沙坡头中午左右,基本人就很少了,玩完出来回银川,200多公里,3个小时。
这一条路线,西安、兵马俑、沙坡头,上午基本上都是人山人海的,所以在行车和进入景点时间搭配上安排在下午进去,会减少拥堵,五一***期不堵是不可能的,只能尽量做到减少拥堵。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mdw.com/post/4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