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湖北古城随州,我是非常亲切,是我半个故乡。我妈妈是随州人,小时候拜年,都是坐着火车,全家一起到山上去的。这样,从一两岁开始跑,一直到读初中,上去拜年就少了。留下难忘的童年,和对随州城的点滴印象。
小时候,跑到那里去,村子里喂羊的很多,陪伴玩耍的是羊群,还可以挖一种叫“鸡腿根”的食物,野猪没看到,捣毁庄稼的多。 而随州城的历史从妈妈的口述中慢慢听来,我还有一个舅舅住大洪山。妈妈小时候是跟姥姥一起翻大洪山的,带足干粮,从凌晨出发,翻好多座山,翻累了,歇一会儿,天亮了,可以***菌,捡松果卖,这样赶路到县城了,可以变卖东西,补贴家用。(那时候叫“随县”)
这大洪山确实高,进去了,感觉是深山老林。野物非常多,经常可猎到野猪,野羊,狗獾,野乌龟随手捡,可以说靠山吃山了。往山顶爬,要爬好几天,山顶有很多座古庙(从唐代开始,一千多年)。
而以古慈恩寺山顶的千年银杏最负盛名。这株古银杏树,枝叶繁茂,参天。随寺庙初建时载种,寺庙毁了又重建,而这株银杏像见证历史一样郁郁葱葱,树身要七八个人合抱。当地百姓把她当做神树了,焚香祭拜。国家也保护起来。有朋友开车去那里自驾游,给我带来大洪山的旅游画册。 往山下慢慢走下去,鉴于这边山脉含氧量高,野生植被和动物多,当地把它开发成度假村,夏天是避暑之地,冬天有大洪山雪景,美不胜收。
随州大洪山是和历山神农氏华夏寻根齐名的国家风景区。我这里只是例举了其中一景。我为她们骄傲,为成为这样的山水儿女而自豪!我爱着这样的山水!
炎帝神农尝百草,大洪山脉百草妙,香木香花香草蒿,香气助人健康好。
大洪山香木三十五种,香花上百种,香草蒿上百种,一年四季散发着香气。有健康专家在国家级健康杂志发文<中医药之气是健康的灵丹妙药>。来大洪山旅游,使人沐浴在香气中,驱除身体的各种邪气、病因、***、病菌,使你身心健康,身板硬朗,少看医生,少花钱财。香木、香花、香草蒿的植物知识,就是健康快乐的知识宝库,就是传承炎帝神农尝百草的“健康文化”。有“随州民歌”唱到:“天地玄亦黄,遍野洪亦荒,炎帝为民疫病防,漫山百草尝。白日山谷寻,夜晚地当床,装药麻袋枕头睡,睡闻百草香。香气作用棒,精神特别爽,身板硬朗行如飞,足迹遍四方。”来到大洪山,旅游促健康。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距随州市65公里,主峰海拔1636米,素有“楚北天空第一峰”盛誉。山势由西向东,绵亘随州、宜城、枣阳、钟祥、京山5市县,盘基百里。为中原之枢,江汉之塞。 为名山之属,为中原之枢,江汉之塞。
大洪山自唐宋起即为佛教圣地,历代帝王多有赐名,其佛法远播日本、东南亚,在佛教界享有胜誉。
经过时代的变迁,如今大慈恩寺担起了大洪山传播佛法的重任,也是大洪山最重要的景点之一。其标志性工程金顶单体高度为15.9米,超过武当山和峨眉山金项,在全国同类建筑中位居第一。
慈恩寺“地宫”除保存了古莲花池原貌,又陈列出土各朝部分代表性文物,供奉本焕长老的舍利函以及与本老生前使用的法物禅杖锡杖、法器等,及本老、印顺大和尚亲手书写的多幅珍贵字画。同时在西面墙壁镌刻《大洪山十大高僧弘法图》巨幅石雕壁画。走进“地宫”,穿越千年,欣赏大洪山佛教文化之瑰宝。“幽济院”,正像其名,延续大洪山千年佛教文化法脉,为十方信众及广大游客打开了一扇解大洪山的佛教文化之窗。
大洪山四季景色神奇多变,不同的季节可以欣赏到“云中大洪山”、“雨中大洪山”、“雾中大洪山”、“雪中大洪山”。春季万物初醒,山花烂漫,迎春花、樱桃花、杜鹃花、桃花……依序而开,是踏青的好去处;夏季清泉飞瀑,山风拂拂,凉意顿生,是避暑的胜地。真是“江城七月苦炎晖,潇洒山涧夹纩时”。
游客在宝珠峰上可以观日出、赏夕阳、眺群山。秋季层林尽染,枫树披“红装”,栎树、银杏换“黄衣”。野菊一丛丛、一簇簇、黄橙橙、金灿灿的散满山坡崖畔。到处野果累累,取之不尽。冬季瑞雪纷飞时,雪压青松,玉树琼枝,到处白雪皑皑。正如诗中所形容的“千峰耸峙白云隈,积雪经春未肯开”。大洪山不仅是休闲度***胜地,也是长寿之地。
大洪山就是美景本身,随手一拍都是大片,连盘山公路都美得这么理所当然,还有什么美是它不能信手拈来的?
大洪山区域内有42湖、99泉、53溪、3河、10瀑。处于宝珠峰顶海拔1000米的黄龙池,海拔840米的白龙池,无论干旱多久,永不枯竭,是一道亮丽奇观。
大洪山属石灰岩地质,溶洞众多,主峰宝珠峰周围已对外开放的溶洞,就有仙人洞、双门洞、黄岩洞、两王洞、小泉洞和娥皇洞等,洞廊高大奇特,雄伟壮观,钟乳悬挂,千姿百态,宛若迷宫。仙人洞以轩敞著称,几个大厅可容纳万人;双门洞中的“莲花宝塔”,高达30米,塔身要十个人连手合抱,塔景纷呈,堪称“天下奇观”。
其中“两王洞”尤其壮观。两王洞地处海拔860m处,洞外上方林木郁郁葱葱,洞内深达一千米,两王洞就是一个天然的空调,冬暖夏凉,常年保持13℃的恒温。两王洞由降水通过岩层中的裂隙下渗不断地溶蚀、扩大裂隙的空间形成,里面洞连洞,洞复洞,洞洞有景,上有景,下有景,处处有景,形成迷宫形洞穴,景观丰富神奇,造工奇特,举世称绝。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mdw.com/post/3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