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城市能达到你的四季温度要求,只有接近你的温度要求,例如中国的昆明市;美国的圣地亚哥、洛杉矶;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等都很接近你的温度要求。
作为东北人,前几年最热的时候,我正好去以下城市出差:杭州、南昌、武汉、南京、郑州,回来以后,我感觉什么都不爱了。人生似乎都失去了意义。
传统的四大火炉城市从民国的时候就有了,指的是长江地区的重庆、武汉、南昌和长沙。2010年中国气象台公布的是重庆、福州、南昌、杭州。
对我来讲,印象最深的就是南昌。我从没体验过一个比南昌更闷热的城市。一出房子,外面就是***房,真心的***房,一模一样,绝无半点不同。气候压迫的都喘不上气来。跟南昌的朋友一起吃饭,看他们吃饭,我就直喝水,什么也吃不下。最逗的是南昌的报纸上面提醒广大市民,小心不要摔倒,以免烫伤。。。地表温度最高时超过了60度。
后来去了武汉,感觉还好一些。南京虽然也是传统的火炉城市,不过现在感觉真心比过去强多了。另一个我很不喜欢的城市,就是杭州。
杭州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在城市建设、旅游基础以及服务方面都做到了全国最好。仅仅是一个西湖,就带动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带,可以说杭州旅游建设者的眼光是非常高的。***,我三次去杭州都是夏天去的,真心一个热呀。
我在西湖汗如雨下,差点就泪如雨下了。从杭州去千岛湖,说是去避暑,去度***,感觉就是从一个火炉进了另一个火炉,迈不开腿的热啊。我在杭州的大街上就想,在这个城市能吃点什么呢?什么胃口都没有了,走路都是非常艰难的。
最让我难受过的两个城市,就是杭州和南昌了。不过以个人主观来说,我并不太喜欢南方的城市,夏天太热了,冬天又太冷了,我最冷的体验居然是在福州,3月份穿着羽绒服,还钻心的湿冷,真的是为南方同胞心疼。当然了,南方的环境也是要好得多的。刚刚走完扬州,虽然天气也很热,但是玩的还算不错,琴棋书画什么的,也文艺文艺,别只顾着天气。
今年世界经历了最热的6月,夏天的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热不要不要的呢,因此一到夏天就不由争论起来,中国当底是哪里最热。
身处水深火热的朋友,都会觉得,自己的城市才是最热的,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明明觉得很热,为什么我住的城市没上榜呢,这就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面积大,气候类型多,的确不好回答,一直有四大火炉城市最具代表,2017年,更新了四大火炉为:
1、重庆
不管新老版“四大火炉”,重庆似乎一直都“榜上有名”可见其热感指数
2、福州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杭州跻身炎热城市前列,夏季高温日数(温度超过35℃)平均为26天。
3、杭州
杭州和福州气候条件类拟。
新疆的吐鲁番!这里就是《西游记》中火焰山所在地,中国最热的地方,被称为“火洲”。年最高温度40℃以上,地表温度75℃。历史最高气温49.6℃(地表83.3℃),难怪新疆的烤饼这么出名,真是席地可炙了!
吐鲁番属独特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因地处盆地之中,四周高山环抱,增热迅速、散热慢,形成了日照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五大特点,素有“火州”、“风库”之称。夏季平均气温在30℃左右,全年气温高于35℃的炎热天气,平均为99天;高于40℃的酷热天气,平均为28天。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是:春季短暂,平均为61天,开春早,升温快;夏季漫长,平均152天,高温酷热;秋季更短,平均57天,降温急促;冬季较短,平均95天,风小雪稀,天气晴好,寒冷期短。一年中,以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
传统“火炉” 南昌、重庆、武汉、长沙
新“火炉” 重庆、福州、杭州、南昌
四大火炉是指中国天气炎热程度最严重的四个城市,是对夏季天气最为酷热的四个中国大城市的称呼,一般集中在中国南方的长江流域、及华北黄淮一带。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中国一直流传的就“三大火炉”,即:重庆、武汉、南京。夏季都维持在38度——40多度间。尤其是重庆,(主要是渝中区,面积小,人口密集。那时据说除了日本东京,渝中区人口密度世界第二!)因处于四川盆地底部,四面环山,加上两江环抱,水蒸气又浓,热气蒸发慢,特别潮湿闷热,长期占据火炉之首!九十年代前,重庆高楼很少,居民住的多为三层楼以下,很多是平房。那时没有空调,电风扇都少 ,人们都是人手一把扇子(纸扇或济公和尚那种蒲扇)散热。傍晚在自家门前空地上或院子空地上泼上凉水,让地热蒸发后,达起竹编的“凉板床”或”凉竹棍”,数着天上的星星入睡。一些离两条江边近的街道,人们大多到河里泡到凉爽了,再回家睡觉。在那个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的年代,重庆人就是这样活过来的!😀后来听说南昌、福州、长沙、南宁等也进入火炉城市序列,估计是城市高楼大厦建成后产生的热效应。这些城市没去过,不好置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mdw.com/post/3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