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很多人有可能不知道,理县就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属于高原地带,因为在川内,又是藏族羌族少数民族居多,因此美食也少不了,当然,理县的美食以少数民族的最为有特色。
跟陕西等地的搅团,基本是一个意思,但是因为有酸油菜羹辅之,味道比较有特色。
有点类似我国各地的九大碗,坝坝宴等,特色也是蒸菜为主,以肉为主。
这是羌族的传统美食,汶川、茂县等地都吃得到,***的玉米为主,拌以少数的大米蒸熟而成,因为颜色所以叫做金裹银。
也是沿袭了藏族羌族喜食糍粑而来,用土豆做主要原材料,具有类似于糯米糍粑的粘性,但是又有土豆的清香,是独特的小吃之一。
另外,还有藏式火锅、酥油茶、腊肉、各种山货野菌等,也都很不错。
在蓝天白云下,在青山绿水中,每一枚苹果,自小就呼吸着川西高原的清新空气,每一天都享受着阳光的亲吻抚摸,渴了,喝口新鲜的山泉水,饿了,吞点农家有机肥......,与青山绿水为伴,有鸡鹅狗狗相随。离太阳最近,离城市最远!无公害,无药残,不催红,不催熟,不催大,不打蜡,原生态,纯绿色,香脆甜,汁水丰富!【谭二哥农产】盐源苹果最好吃
作为一个成都人来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周围的县市都出产很棒的水果。可以一年到头吃不停。高兴了还可以直接开车春天去赏花,秋天去***摘。
这几个地方的水果不存在“更好”的地域纷争,因为都好,而且每个地方产的水果不一样,没必要比较。
对我来说,盐源是吃苹果的地方。盐源的冰糖心苹果,因为是自然生产的,所以没套袋没打蜡,看上去比超市卖的苹果丑多了,但真的吃到嘴里才知道,又脆又甜又多汁。顺便说句,去泸沽湖自驾的时候路过盐源不妨捎上两件,比我在成都买到的都好吃。
茂县以前对我来说就是产花椒的地方,茂汶和汉源是四川最有名的两大花椒产地。后来才发现,这里的红脆李,青脆李非常有名。今年春天还专门跑茂县去看了一场李花雨,和梨花又不同,蛮有意思的。去茂县***摘还可以顺便玩玩羌寨或者九鼎山。
汶川产车厘子。大部分人都是因为2008年512地震后购买爱心车厘子爱上这个水果的。以前成都人都是吃小樱桃或者进口车厘子。其实在阿坝周围好些县都产车厘子。我才去过金川,据他们说金川的车厘子比汶川的早,所以有人会收购来以汶川的车厘子名义卖,因为汶川的名气大。
会理自然是石榴呀。会理的石榴都好大只,一个就一两斤重,一掰开里面红红的如宝石般的。会理石榴皮薄清甜多汁,是夏天的最爱。
你还少说了攀枝花,嘿嘿,攀枝花的水果得点32个赞。
有人说,羌饼是羌族人的食品。
羌,《说文》:“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西戎,上古在今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一个部落。作为少数民族,远的不说,近百年来,羌族人主要集聚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一带。***设我们确定羌饼源自羌族同胞之手,那首先受到辐射的大城市应该是成都。为此,我专门询问过长居成都的朋友,答复是,没听说有羌饼一说。
想想也不对劲:最有可能生根开花结果的地方竟留不住,它飞越好几个省,突然空降到了江南!
又有人说,羌饼是***同胞的食品。
既然是***同胞喜爱的小吃,为何要冠以羌族的名头?另外,持这一主张的人是否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切实判断,或者进一步考察:***小吃“十大经典”乃至“二十大经典”中“羌饼”的地位。我估计找不到的可能性为大。
肯定还有不少聪明人会去找一个与“羌”读音相近的字,试图建立起某种联系来破解“羌饼”之谜,“羌”的同音字——炝,就成了关注的焦点;再查查,真有比较权威的文章认为“羌饼”应该写作“炝饼”。对此,我有点疑惑,苏浙沪吃货乐见的“炝虾”,其制作过程简单说来:将活河虾洗净,放入有盖的碗盏内;白酒倒在活河虾上,加盖闷若干时间;食用时放入作料。从中,我们哪里看得出一丁点在火炉里烘烤的意味?套用一句网络用语,那可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啊。
不过,这个“炝”字,也打开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羌”的同音字里,还藏着一个人们根本不注意的字——戗。那它是什么意思呢?读阴平声时,意为方向相对或冲突;读去声时,意为支撑……啊呀!确实无法找到与“羌饼”的交集处。别急,一个北方人熟悉、南方人陌生的词,因为“戗”字而连带出来了,那就是“戗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mdw.com/post/3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