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评价,谈一点看法。
中法建交几十年了,是西方世界的一面旗帜,对中国外交颇具中立性、独立性,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此,受到中国历届领导人的赞赏。
刚才,把中法两国***联合声明粗略地看了一遍(文字太长),令人敬佩:“……进一步提升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水平”,这一步迈的很大,脚步很重。就看看小马赠送的那匹大马即见其重。他的这一步,超过了他的前辈,目前的世界处于“四海翻腾云水怒”之际,小马审时度势,做出来英明之举,不但令人敬佩,也深感后生可畏。接下来,我们就期盼着“五洲震荡风雷激”吧。一带一路,所向披靡!
马克龙,从上台后的表现来看是个有理想的白左。揣着理想上台奈何法国积重难返!马克龙怕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他的处事理念是做另一个“戴高乐”。还想把法国拉回到欧洲之王的地位!为之加大排挤美国在欧势力!
你好,作为一名国际领域的原创作者,在这里我想浅谈一下对于马克龙这位法国总统的认识。
首先马克龙这个人可以说是世界政坛上的一颗新星,同时也是一个奇葩,因为马克龙上认识的年纪非常年轻,而且还时常传出绯闻,所以他的曝光率非常高,而且在国际方面也很出名。不过在处理国家政务方面,以及在处理法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方面马克龙的才华还是非常出众的,尤其是在前几年处理反恐方面做的也非常不错。
马克龙虽然有着不错的才华,但是他的年纪毕竟过于年轻,在一些事物的处理方面还是不够圆滑,并且这几年他的一些很大胆的想法并没有完全实现,反而使黄衣军团不断的在国内***,所以作为一个总统而言,马克龙的威信正在不断下降,虽然他有意想要使法国成为新一代的欧洲之王,但是在落实政策方面还是有很多不足。
这就是我眼中的马克龙,谢谢。
美国借助建立新联盟的借口,从澳大利亚手里将法国潜艇订单抢走,引发美国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关系陷于紧张状态中。事后,虽说拜登利用G20峰会的场合,当面向法国总统马克龙道歉,并将造成这一“误会”的责任推卸给澳大利亚,法国似乎也相信了。
尽管法国接受了拜登的道歉,也相信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美国而是澳大利亚。不过,拜登还是不放心,因此让副总统哈里斯对法国进行访问,以进一步消除美法之间的“误会”。据《环球时报》报道,正在法国访问的哈里斯和马克龙经过会晤之后,双方一致同意两国将再次合作。
美法这么快就和好了?要知道,这笔潜艇大单可能抵得上法国多年的对外军售总额。更何况,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日前也做出澄清,美国才是此次潜艇风波的始作俑者。不过,法国选择相信拜登,尽管拜登不会将潜艇大单还给法国。对此,有分析认为,法国向美国做出妥协了。
诚然,与美国相比,法国的身量在美国的面前就是一个小屁孩。两国一旦因此翻脸展开对抗,无论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对比,法国都不是美国的对手。所以,马克龙而言,好汉不吃眼前亏,毕竟,继续闹下去,潜艇订单也要不回来,弄不好把美国逼急了抡起制裁大棒,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不过,马克龙在哈里斯面前虽说对美国做出了妥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会因此而忍气吞声。所以,据人民网报道,马克龙日前在欧峰会上公开宣称,要加快欧元的国际化进程,以保护欧盟企业的免受美国通过美元和金融霸权、以及美式标准所施加的长臂管辖。
法国不是美国的对手,但它背后有欧盟呢。尽管欧盟各成员内部在很多重大议题上分歧严重,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遭遇,那就不同程度遭受来自美国霸凌政策所伤害。所以,如果欧盟能够在应对美国霸凌政策方面团结一致,拧成一股劲将足以抵御来自美国的压迫。所以,马克龙利用欧盟去美元化保护该地区企业的噱头,号召欧盟成员对美国美元霸权“开战”。
马克龙在美法两国就潜艇风波问题达成共识之际,突然对美国“宣战”。这并非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美国近年来对欧盟所造成的伤害太大了。多年来,美国习惯性地凭借其美元和金融霸权地位对外转嫁危机。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美国更是变本加厉,启动无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疯狂印钞票,对欧洲的经济恢复和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所以,当美元信用在国际上受到严重打击的敏感时刻,马克龙呼吁欧盟放弃使用美元结算,力挺欧元国际化,无疑就是在***抽了拜登一巴掌。毕竟,法国这种落井下石式的捅刀,一旦获得欧盟的***纳,将会导致美元在国际上的汇率遭受重大打击。
另外,法国在积极推动欧洲自主防务***进程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日前,欧洲外交政策和安全事务负责人博雷利表示:“欧洲***在2025年建立一支约5000人的危机部队,以便对迫在眉睫的危机作出反应”。显然,法国所倡导并积极推动的这项目,正在不断迈出实质化脚步。
显而易见,马克龙正在利用欧盟各成员对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不满,以身作则挑战美国对欧洲的霸权政策,以此来鼓励欧盟在去美元化、以及建立欧洲自主防务体系等方面,能够迈出更多的实质性步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mdw.com/post/26460.html